美 食 D I Y 巡 禮

2009年11月22日

誰是自己的受害者?

決定自己的問題必須自己解決時,

就是生命中最美好的時光。

你不會將責任歸咎於你的母親、周遭環境或總統。

你瞭解自己掌握了自己的命運。


—亞伯特‧埃利斯(1913-2007)

「為自己負責」聽起來並不有趣,但相信我們,不負責更無趣。牽涉到健康的事情時,「負責」令人愉悅、充滿勇氣,加速向上攀爬螺旋梯,反之,如果缺乏責任感,將引來令人絕望的墜落。

在過去八年,我們詢問數以百計的醫護人員,在那些最沒有康復希望的病人身上,能找到共同的特徵嗎?我們最常見的回答是:「把自己當作受害者的人最沒希望。」

我們並不驚訝會聽到「受害者」是復原最慢的人,在我們的早期研究就發現,這些人最不快樂。前三年的「尋找最快樂的人」研究後,我們開始尋找最不快樂的人。當我們發出要找不幸的人時,奇特的事情席捲而來,悲慘的閘門頓時大開。我們馬上被不幸者的來電淹沒,熱切地想分享他們的悲慟故事。而他們的目的就是要讓我們相信,他們是倒楣境遇的受害者—糟糕的分手、失去工作、健康問題、無法一一列舉—這些已經讓他們對快樂或成功的人生不抱任何期望。

過去八年,我們問同樣一群醫護人員相反的問題:「哪一類病人看起來最有可能改善健康?」他們的答案再一次一致:「這些病人不論發生什麼事情,他們都會認為,自己才是最能掌控自己的人。」

這些醫療專業人員的結論,再一次跟我們的研究結果一致。諷刺的是,我們遇到許多真正快樂的人,實際上是創傷事件的受害人,受害程度遠超過那些高喊自己不快樂的人,但他們都拒絕「我好可憐」的形象。事實上,他們都有意識並堅定地決定不要指責自己或別人,反而察覺到習慣性地指責別人,只會讓他們喪失享受人生所需的情緒與決斷力。

第二項要訣,正向思考中的「負責」,意味著對你的健康負起完全的責任,拒絕放棄對生命的掌控,不願意掉入指責、受害或淡漠的圈套。將良好的意念化為行動,讓我們得以緊緊抓住所能掌控的一切(而不是不能掌控的其他部分)。

但在我們探索「負起責任」的要訣之前,要先帶你看一看黑暗的一面。

指責的泥沼

出於自我保護的習性或衝動,有時我們會陷入怨恨與受害的泥沼。但你會看到這些行為是沈默的殺手,折損我們的健康與幸福感。而這些負面效應遠遠超越個人的範圍之外。其實,怨恨是一種社會性的疾病,會傷害人際關係與整個社群。它腐蝕的聲音說著:「真恐怖,看她對我做了什麼?」或「我會生病是因為我有糖尿病家族病史,都是我家人的錯,」或更糟糕地指責自己:「我是壞蛋才會吞下整條巧克力蛋糕。」最後,在一句嚴重的雙重怨恨下,讓你成為誘人巧克力的無辜受害者,同時也因為吃下巧克力成為有罪的、欺騙自己的人。

當我們怨恨他人、或感覺被犧牲時,也就放棄力量,將力量送給我們怨恨的人事物,並雙手奉上讓我們顯得重要的主控權。當我們放棄了對生活的掌控,就猶如國王放棄了他的權杖。就生理學來說,你不可能一面感受到正向思考效果的喜悅—身心愉快、感覺勝任、有成就感—還能同時沈浸在怨恨他人的氛圍。相較於真實的情緒反應,諸如悲傷、憤怒、恐懼、怨恨等情感,是屬於一種防衛的態度,並且深陷在陰暗的泥沼。當你失足踏入其中,你就會被困住,並失去對健康的主控權。

讓自己變成受害者,不只讓你在生病時遭受傷害,甚至會讓你更容易生病。在一項大型研究裡,英國研究人員調查一萬多名公務人員。研究發現,認為自己遭受不公平待遇的人比較容易得到心臟病。再追蹤那些原本身體健康的人十年,比起認為人生公平的人,認為遭受不公平待遇的人心臟病發的比率高出百分之二十八(覺得人生有點不公平)、百分之三十六(覺得人生不公平)與百分之五十五(覺得人生非常不公平)。

這並不是說,我們都不曾是受害者。從某些觀點來看,我們都是社會狀況、疾病、差別待遇或家庭基因的受害者,並且忍受貪婪、進行報復與心胸狹隘的一般人。但這些事實,並不等同於貶低自己,讓自己成為永遠的受害者。如果你要將自己塑造成受害者,那麼不管在你心裡,或在你對別人表現自己的方法上,就會劃下影響到身體健康的情緒傷口。

摘自<健康,這樣想就對了:九種正向思考的健康祕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