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 食 D I Y 巡 禮

2010年9月28日

營養標籤看不懂

有時真的想不通,香港這樣一個大都會,為何有些方面總是慢幾拍....?

食品標籤法,美國早在一九九三年已訂立,香港去年7.1才正式出台,規定所有包裝食品均要按照法例,列明其能量及七種營養,包括反式脂肪、蛋白質、糖等的營養標籤。但礙於政府的宣傳及教育不足,市民在購買包裝食品時,大多都只會留意價格、保存期及味道等,只有少數有健康意識的消費者會看營養標籤;只是面對著一大堆的數字,也感到摸不著頭腦,不知道它的內容足以影響我們的健康。

還好,有線《時事寬頻》在今年5月透過長期病患者、運動員及減肥人士等經歷,讓觀眾知道如何理解及運用營養標籤的資訊,亦會探討政府可如何加強教育,令新制度達致提升大眾健康意識的目標。Click入下面連結即可收看。

http://cablenews.i-cable.com/webapps/program_video/index.php?video_id=76882

雖說有營養標籤1+7作規範,食品生產商一樣有古惑招應對:報細數(參考陰濕月餅一文)、化繁為簡(食品添加劑以類別標示,一個類別可能有混合了數種甚至數十種添加劑)等時有出現。

消費者真的要好心水清耶!

2010年9月26日

豬腳?雞皮? 膠原蛋白吃下去

喜宴上,昔日好友湊成一桌,好像開高中同學會,怎麼保養成為話題焦點。膠原蛋白對皮膚有好處嗎?吃豬腳、雞皮能補充嗎?不過,「吃膠原蛋白,補膠原蛋白」的食補理論,至今尚未得到證實。

膠原蛋白是人體含量最多的結構性蛋白質,可作為結締組織的黏合物質,使血管密實完整,肌肉有張力,關節軟骨、韌帶、肌腱、骨骼、眼角膜等器官健全。

美容醫學證明,年青的皮膚主要是膠原蛋白撐出來的,隨著老化,一旦皮下膠原蛋白新陳的速度(合成),趕不上代謝的速度(分解),就會讓皮膚逐漸失去彈性,肌肉鬆弛而產生皺紋。

但從營養角度來說,食物中的膠原蛋白,我們「吃得到」卻「得不到」!而且,身體要合成膠原蛋白,並非有較多的膠原蛋白原料即可,必須依組織新陳代謝需要,以及各人合成能力決定。

首先,膠原蛋白是大分子,由超過一千個以上胺基酸組成,需要被分解成小分子的胜肽和胺基酸,才能被小腸吸收進入血液循環,分解後的型態已不是膠原蛋白了。

從膠原蛋白而來的胺基酸,進入血液後會被送到肝臟,和其他食物來源的胺基酸,以及身體自己合成的胺基酸,一起存入肝臟的胺基酸原料庫中。

當身體各個組織需要合成新的蛋白質時,就會從胺基酸原料庫去選取,重新按著遺傳密碼排列組合成各種的組織蛋白,以維持新陳代謝。如果過量攝取蛋白質(包括膠原蛋白),身體有太多胺基酸,也會被轉變成熱量,或儲存成脂肪。因此,從食物補充膠原蛋白並不能如願增加體內膠原蛋白,過多反而增加脂肪。

反過來說,如果飲食中沒有攝取到膠原蛋白,是否身體就無法合成膠原蛋白呢?事實也不是如此。

合成膠原蛋白的原料主要是甘胺酸(glycine)、脯胺酸(proline)、羥脯胺酸(hydroxyproline),這些都是「非必須胺基酸」,也就是說身體可經由轉胺作用自行合成,它們的獲得不必依賴特定食物。

只要身體健康,細胞合成蛋白質能力正常,加上一般均衡飲食就夠了。其實,膠原蛋白的減少是因膠原母細胞分泌荷爾蒙不足所致,並不是缺乏膠原蛋白原料。

不過飲食中若缺乏維他命C,膠原蛋白就無法合成了,因為維生素C是重要的輔酵素,可以把膠原蛋白上的脯胺酸還原成羥脯胺酸,完成膠原蛋白的製造。如果要預防膠原蛋白減少,補充維他命C比補充膠原蛋白來的有效且重要。

身體無法自行製造維他命C,應該由飲食來補充。衛生署建議,健康成人每天應攝取100毫克維他命C,可從柳橙、芭樂、奇異果等食物中獲得。

從昂貴的魚翅、蹄筋到便宜的動物膠食品,都號稱含膠原蛋白,其實早在30年前,研究已經證實膠原蛋白是不完全的蛋白質,並不能提供動物成長所需胺基酸,因此被評為生物價值低的蛋白質。

曾幾何時,為了「面子問題」,膠原蛋白卻成了聲名大噪、價格不菲的營養品。建議大家,應以科學實證為基礎,以免花錢卻買不到好處。


張靜芬/台東基督教醫院營養師

2010年9月21日

每五名小學生一人癡肥

【Apple health 2010年09月20日】不少家長認為子女吃多點會快高長大,但過度攝取蛋白質會導致兒童癡肥。有 8歲男童由胖嘟嘟的嬰兒,變成癡肥兒童,體重逼近 60公斤,在頸部及腋下呈現瘀黑,醫生指是糖尿病前期表徵。


本港兒童癡肥有上升趨勢,衞生署數字每五名小學生中一人屬於癡肥。香港兒科心臟學會副主席吳彥明指,母乳的蛋白質含量較奶粉少,但已足夠嬰兒所需,曾有一名嬰兒時已屬肥胖的 8歲男童,嗜吃雞翼、汽水等高脂和高糖份食物,頸後和腋下出現瘀黑,已出現糖尿病的表徵。中大糖尿及內分泌科主管周振中解釋,瘀黑是人體內對胰島素出現抵抗而形成,影響胰島素分泌,大大增加患糖尿病風險。

2010年9月20日

致癌美味火鍋湯底「一滴香」

喜歡打邊爐兼喜歡北上吃喝玩樂的朋友要留意了,國內出現最新毒物「一滴香」,放進清水即時成為美味的火鍋湯底,,但這語帶雙關的名字令人聯想到 "一滴攞你命"!

2010年9月18日

減肥停滯期

減肥,每每會出現瓶頸位,令很多人在這場脂肪戰爭中敗陣下來。

你有沒有試過這種情況?在減肥程序開始之初,每天看到自己的體重幾乎呈直線下降,讓人喜滋滋甚有成功感,人的自信也提升了不少。可是,到了某一時期,可能是開始減肥後幾個月,就發現體重怎麼也降不下去,每朝早晨上磅,都跟昨天的數字相差不遠。

這就是所謂的「減肥停滯期」。停滯期在甚麼時間出現因人而異,由幾個月至幾年都有;而這個怎減也瘦不下去的時期,也可能持續數個禮拜至幾個月。不少人明明很努力,控制吸入熱量、勤力做運動、生活習慣和作息明明都很乖了,磅上的指針偏偏就是停滯不前。這令很多很多人感到氣餒,認為體重的低已達到極限,不能再瘦下去了,於是就放棄減肥,脂肪又漸漸地回來了。

你可會正在經歷這個時期?你要做的並不是垂頭喪氣暴飲暴食,而是認清楚所謂「停滯期」的真相!

之所以會出現體重減不下去的停滯期,完全是身體的自我保護機制在發揮作用。一連串的減肥動作,會令身體由比較沉靜的狀態、轉變為較為活躍的狀態,血液循環呀新陳代謝呀內分泌活動呀等等都旺盛起來,體重也跟著顯著地減下去。要是這個情況持續,過份旺盛的體內活動會讓肌肉、血管、身體組織燃燒直至「零」,整個人也會灰飛煙滅了!試問,這樣可能嗎?身體是不會讓自己不停地燒下去的!

所以它有一個保護機制,當肥減到某一個階段時,它會自動減慢活動,以保護身體所需的最基本健康狀況,當然也包括基本的體重了。

遇到停滯期,並不代表減肥失敗,反而代表你之前的減肥努力已經得到成果;步入這個體重原地踏步的時候,最要注意的反而是維持已經減到的磅數,每朝上磅時必會看到相同的數字,一切減肥行為都要繼續進行,捱過這時期的話,就會看到體重再次下降。

可是必須要注意,在漫長的減肥戰中,停滯期極有可能反復出現,只要以輕鬆心情面對、將「停滯期」看作是「維持期」,要捱過這種艱難時刻,其實很容易!

2010年9月16日

日本政府立例助企業 "瘦身"

為有效控制社會醫療支出,日本政府在2008年已立例規定所有40歲以上的企業員工及其家屬:男士腰圍不得超過33吋半;女士腰圍不得超過35吋半。並鼓勵棄美式快餐,吃日本傳統定食,以減少熱量吸收,達致瘦身目的。

這真是一個非常好的榜樣,值得各大國參考,尤其肥胖已是全球性的社會問題。

(CNN)


(CBS News)


員工肥胖,公司會受罰。面對日益增加的肥腩一族,企業執行者的確有點傷腦筋了....

唯一令教主好奇的是,日本國寶「相樸手」會是例外的一群嗎 ; )

2010年9月15日

肥胖會降低懷孕機率

(巴黎法新社2007年3月11日電) 最新研究顯示,肥胖可能會抑低懷孕機率。研究人員自一九九六年到二零零二年追蹤調查丹麥近四萬八千對配偶後發現,父母雙方均屬臨床上肥胖時,超過一年以上才能懷孕的風險增至將近三倍。

如果父母只是體重過重,懷孕機率可獲若干改善,但與較瘦配偶相較,他們仍必須持續更長久努力才能如願。

本週刊登在英國「人類生殖」期刊上的研究報告表示,肥胖甚至可能會對肥胖盛行國家帶來人口統計學上衝擊。

研究報告主要執筆者、丹麥阿爾胡斯大學流行病學家藍勞韓森女士接受訪問時表示,「如果肥胖真的是造成低生育力的原因,生育力低落可能會變成嚴重公共衛生問題。」

她說:「人口肥胖越嚴重,就會出現更多不孕問題。」

先前的研究已証實,太多脂肪和生育荷爾蒙濃度低之間存在明顯關連。

在婦女方面,體脂肪過多不利於排卵和懷孕;在男性方面,肥胖與精子品質低落和生殖荷爾蒙濃度降低有關。

這是調查肥胖配偶生育率的首樁研究。肥胖現象正日益普遍。

肥胖的指標是身體質量指數BMI,即體重(公斤)除以身高(公尺)的平方。身體質量指數介於十八點五至二十五被視為健康範圍,二十五至三十屬過重,三十或以上即屬痴肥。

研究報告作者提醒指出,這項研究不清楚配偶行房頻率,「我們無法排除過重或肥胖配偶因較不常行房而延遲懷孕的可能性。」

換言之,肥胖也可能意味性生活縮水,增加不孕的機會。

2010年9月14日

陰濕月餅

臨近中秋節,大家一定食過迷你冰皮月餅,它有多大,你們心裡有數。

話說昨天同朋友去行超市,朋友打開雪櫃,拿了個迷你冰皮月餅出來,望兩望個標籤,說:「嘩!好低卡.....一個都係45卡咋!」 聽完之後,我心諗:「有無咁少呀?!」

驟眼望一望,係喎!45卡...... 咪住,有古惑,睇清楚D,你都算陰濕囉! 食用份量竟然係1/4個冰皮月餅,那麼一個即係180卡!又玩數字遊戲,邊有香港人一次食1/4個冰皮月餅架?你不如寫1/8個22.5卡,個數字仲細呀!!!


你話你哋平時一次食幾多吖?起碼都半個啦,大把人一次食兩個都面不改容添~

戰友們!小心小心......一不留神,睇漏眼兼計錯數,以為自己仲有好多quota去大吃大喝就大件樹喇!

2010年9月12日

好好對自己

你很喜歡自己,可是,卻好像不怎麼愛你自己。

該吃飯的時候,你總是忘記;

該睡覺的時候,你又總是熬夜寫日記。

雨天出門,你懶得帶傘;寒風來襲,你又懶得加外衣。

醫生說煙酒和咖啡對你都不好,

你卻定時定量補給尼古丁、酒精和咖啡因。

你簡直是在折磨你自己的身體。

你說你很喜歡自己,可是,卻好像不知道怎麼好好對自己。

好好吃飯、好好休息、好好工作、好好穿衣,這就是好好對自己。

愛,有時候其實沒什麼大道理;

愛自己,也不過就是從吃飯穿衣這種日常瑣事做起。

2010年9月11日

食物的能量

如果你身邊有基督徒的朋友,吃飯前他們總會虔誠的低頭默禱,才正式用餐。教主個人認為,這個動作其實並不只限於有宗教信仰的人,假如你認同量子力學的理念「一切物質皆能量」及「同頻相吸」的話,飯前將飯菜用感恩的話語先淨化一下,的確能把不好的能量過濾掉。

除了吃東西之前要先供養,唸一些祝福的話,讓食物變得比較有能量之外,在外面吃東西,不妨多留心每次用餐的店家的氣氛和能量。

有一天教主去了天后的一家小店吃越南菜,在等食的十分鐘裡,我發現廚房裡的兩個店員一直在小吵架,讓我和朋友後來都坐不下去了,吃了東西,快快走人。臨走時看了一下廚房,空間狹窄,光線幽暗,除了抽油煙機的轟隆噪音之外,沒有別的。(哇!寫到這裡忽然覺得一個好廚房很重要!)

食物拿到手時,雖然香味撲鼻、熱氣蒸騰,可就是少了一種開心的感覺。

當我們願意靜下心來留意食物中的能量時,就會發現除了食物本身,我們還吃了料理者的情緒、以及料理空間的能量,進一步的去淨化、去除掉那些我們不想要隨之吃下肚的能量,不是很好嗎?

順便附上清除食物能量的技巧:比較簡單的方法就是祈請身邊的神聖團隊幫你淨化你的食物。除了淨化,贈與祝福和感謝給即將被你吃下肚的食物會更棒!

沖道瑜珈在吃飯前,會感謝食物們獻出自己的能量,成為能被自己所攝取的能量,並宣告自己不會浪費這個來自他者的能量,一定好好的運用這份「食物犧牲自己,成就吃它的人」的精力來源,禱文也與大家分享:

我開始明白,營養是指攝取有益飲食、杜絕無益飲食,以及排除體內的廢物。我開始明白,上蒼賜與身體智慧,能夠分辨食物對自身造成的好壞影響。從現在起,我願意聽從內在智慧,認真攝取適合和必要的飲食,杜絕任何不適合和非必要的飲食。我發誓,要將此得自他者的生命能量,透過服務予以回報。

2010年9月10日

機械人助減肥

【蘋果日報2010年9月2日】減肥不能持之以恒,相信是不少肥胖人士正面對的問題,一間本港科研公司研發出一個「減肥機械人」,透過每日與減肥人士「溝通」,用家輸入飲食及運動量資料和數量,機械人自動計算有否過量或不足,從而幫助用家減至理想體重。



減肥機械人名為 Autom,由香港科技園科培計劃資助的 Intuitive Automata科研公司研發,行政總裁柯康瑞博士( Cory Kidd)表示,機械人重 4至 5公斤,內藏 15,000種食物卡路里,用家只需輸入身高、體重、進食食物、運動量等資料, Autom就會自動計算每日吸取及消耗的卡路里,然後提供餐單及運動量的意見及鼓勵,並記錄有關資料,協助用家達成減肥目標。 Autom可供多人同時使用,並有英語、廣東話、國語版本;只需接駁火牛就可運作,毋須使用乾電池;用家可於網上下載新軟件,更新食物種類。不過 Autom不會主動提醒用家要每天輸入資料,要減肥成功,還得靠用家自律。

柯康瑞說三年前曾進行調查,發現使用研發版 Autom的人比起用電腦或用紙筆記錄卡路里更有效,「機械人比較互動,且會用說話鼓勵用家,普遍來說用家平均一星期可減一磅」。他又指 Autom是「女性」,會令用家感覺更友善及予以更大支持。 Autom現正於上海世博的創意產業園區內展出,並晉身《華爾街日報》舉辦之「亞洲創新大獎」 12強。柯康瑞說, Autom明年初於美國率先發售,售價約 500美元(約 3,900港元)。



延伸閱讀:另類飲食日記

2010年9月8日

AgeLOC 逆轉青春



太神了! 她....年輕了10歲以上

左二張:使用 ageLOC 90天

最右邊:使用 ageLOC 十個月

她簡直變了一個人!!

ageLOC 令你一天比一天更年輕~

2010年9月6日

餐桌真相大揭秘

化工食品絕對是飲食文化殺手!

繼「恐怖的食品添加物」之後,這本書更詳細寫出餐飲業背後運作的細節,還附有DVD示範如何把幾種化學品調成美味的食物。法國米之蓮正在力推分子料理,安部司在 DVD中,卻用同樣手法示範做假鮭魚卵,說再調點味加些腥味,就可當鮭魚卵銷售。真會讓你深思,為何偽劣化工食品,到法國人手中就成了貴死人不償命的分子料理?他們還真是行銷大師。

看看這本書,悲嘆化工食品怎樣謀殺了傳統食品文化,不加添加物的食品,顏色醜、價格貴、味道清淡、容易腐壞,如果大家對添加物不介意,傳統飲食根本沒生存空間。如果連高級料理都被分子料理給侵占,真是人類的悲哀。教主最討厭的一點,就是化工食物普及後,食材本身沒味道,都靠化學成份在撐腰,以至所有菜都是一樣的味道,小吃攤子很常見,卻讓人覺得食物靈魂消失了!

作者指出飲料、速食、便利商店是添加物大本營,在開放架上賣很久的食物都要當心,自己多做飯才是根本之道。

作者也介紹很多行銷語言陷阱,如不含防腐劑,但卻含許多有防腐功能,只是非政府法定防腐藥劑;不含人工色素,但含天然色素,一樣有致癌可能等等,值得一看。

此外作者強力要求讀者,不要花太多心力挑剔食物外表,這是化學添加物的根源。想想法國點心也很強調外表,你會否因過份完美無暇,顏色太鮮艷而拒吃?

2010年9月5日

“珊瑚蚌”小知識

近年,火鍋店都流行吃「珊瑚蚌」和「桂花蚌」,愛其爽口彈牙,帶點鮮味。但很少有人會看過珊瑚蚌或桂花蚌的殼,也沒有見過活生生的珊瑚蚌和桂花蚌是怎麼模樣。其實,它們都不是蚌類或貝類,只是商人給牠們取的名字而已,事實上,珊瑚蚌和桂花蚌都是海參的腸臟,也就是俗稱的「海參筋」。

珊瑚蚌

桂花蚌

乾海參

活海參

海參沒有自我防禦的能力,平常覓食靠吸食浮游生物。遇到敵人時,只好逃命,但是牠們跑得很慢,於是牠們會把自己的腸臟吐出來,分散敵人的注意力,讓敵人吃掉自己的腸臟時,自己可以逃走。

珊瑚蚌是紅海參的內臟,因為外表橙紅色,像珊瑚的顏色而命名,除了作為火鍋料外,最常見是以XO醬來炒珊瑚蚌,爽脆彈牙。而桂花蚌則比珊瑚蚌更鮮甜,外表則像鵝腸,卻有著鵝腸無法比擬的鮮甜爽脆。。

珊瑚蚌和桂花蚌都沒有膽固醇和脂肪,在標榜健康飲食至上的今天,牠們的身價不斷提高,身價甚至比象拔蚌還要高呢!

偶然在酒樓會看到菜牌寫著「游水桂花蚌」,是把「貴妃蚌」和「桂花蚌」搞亂了還是亂搞???

2010年9月4日

什麼是松露油?

松露是世上稀有的美食,味道實在令人難忘。


無論是意大利麵或是炸薯條,餐廳的五星大廚很多時都會加用一些松露油去增強味道。但是,你可知松露油是如何製造嗎?


松露油其實不是用松露造出來的,而是用橄欖油和一種稱為「2,4 dithiapentane」的化學物品造出來的,因為,即使有足夠的設備,真正松露的味道也難以捕捉。雖然松露油的價值不會因松露價格波動而受到影響,但小小一瓶松露油(250ml)也要賣港幣三佰多,還只夠做一盤沙拉!

至於它的味道,帶著一股淡淡的瓦斯味,怪怪的,完全沒有松露獨有的香味。

教主還是喜歡用傳統的 Olive oil + vinegar 做沙拉..... 更好味、更有益。

2010年9月3日

身形纖瘦 47歲通波仔

這類隱形肥胖者正是最沒有危機意識,也是最危險的一群!

【明報2010年8月17日】Elain一向身形偏瘦,體重長期維持在100磅左右。「朋友說我瘦,多吃一點也沒關係。平時飲茶常吃鳳爪、豬皮和炸春卷。不過,最愛還是瑞士 卷,經常買來當早餐,一次可吃掉半條。」

8年前她有次追巴士,跑了十幾步便感到氣喘和暈眩﹕「覺得透不過氣,如不是扶著巴士站欄柵,可能會暈倒街頭,足足休息了10分鐘才沒事。」起初她以為是平時少運動所致,於是嘗試打羽毛球,但打了5分鐘又開始氣促和頭暈,不得不停止。

經歷兩次不適後,Elain求醫,檢查後證實患上冠心病 ,一條心臟血管栓塞,無法做「通波仔」手術,她只能服藥控制病情。「當時我只有47歲,沒想過這麼早就患上冠心病。以前覺得自己還年輕,不需要定期驗身,也沒有特別關注心臟健康。」患病後,大部分家務她都做不來,上樓梯更不能超過兩層。兩年後,檢查指她膽固醇超標,另一條心臟血管也收窄了七成﹕「幸好這次可以『通波仔』,手術後配合藥物治療,體能明顯有改善,現在較有活力,可以走三四層樓梯,不太粗重的家務也能做了。」

手術後Elain主動看書和聽講座,學到不少心臟健康知識,「原來以前偏愛的食物大多含高膽固醇,為了健康,我現在全戒掉了。平時亦會多吃蔬果,煮菜盡量少油」。雖然仍有一條心臟血管栓塞,不宜做劇烈運動,但她每天都會抽一小時急步行或做瑜伽 。此外,她又加入病人互助組織「關心您的心」當義工,不時到醫院探望病友﹕「我會分享自己的經歷,提醒別人多關心健康,到患病時補救就太遲了!」

2010年9月2日

腰圍減2吋 可降6倍脂肪肝惡化風險

【Yahoo!奇摩新聞 2010/08/31】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30日研究發現,發現近半患者的肝臟發炎程度,在3年內有所加劇,但只要減2吋腰圍,可以將脂肪肝惡化為肝纖維化的風險降低6倍。

中大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在2006至2009年期間,為52名脂肪肝患者,進行兩次肝臟檢驗,初次活檢時,有13人肝臟無發炎,其餘39名患者有發炎跡象,當中25人更出現肝纖維化,其中一位更已達肝硬化。

3年後第二次活檢時,研究人員發現,原本無發炎的13名患者中,8人已開始發炎,已有發炎跡象的患者則程度加劇。研究發現,腰圍與脂肪肝的關係最大,有四分三患者在減腰圍兩吋後,肝臟發炎及纖維化的情況均有好轉或沒有惡化,有效地降低肝纖維化惡化風險達6倍,建議患者要定期檢查及改變生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