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 食 D I Y 巡 禮

2009年11月23日

成功人士會花很多時間在感激已擁有的事物!

過去我們都很習慣認定有些事情是無價的,然而一旦仔細探尋我們認為無價的事物,要為它們定個價格,不知道你的定價會是多少?上週有一則很有趣的新聞:「一句我愛你……價值873萬」,一名作家史帝夫‧亨利(Steve Henry)發起了「真的富有」(The Really Rich Project)計劃積極推動新的價值觀,讓人仔細去思考自己實際上有多富有。他們透過訪談1000名英國人,評定列出的50個不同人生情境與經驗,再與中六合彩所帶來的快樂程度作比較,同時使用金錢平等系統計算這些事件所代表的金錢價值。結果,身體健康是受測者認定最重要的資產,價值達18萬105英鎊,排名第一;一句「我愛你」價值16萬3424英鎊,排名第二。

對於「富足」的信念,我們很習慣以實質的「金錢」來定義,但事實上,身體健康、我愛你、穩定的感情、與家人相處、笑...... 這些快樂的財富根本不需向外尋求,我們自身就是它們的來源,只是我們有太多時候是把全副心力集中在可能會失去的事物上。

在《完全失敗手冊》裡,作者史提夫‧麥德默特說:「我們從塑造失敗者的過程中得知,失敗者很少、很少會撥時間感激自己已經擁有的事物,而會一天到晚抱怨他們沒有的東西。」

作者舉了《Peanuts漫畫》裡的一個例子:查理布朗和史奴比在玩半顆壞掉的溜溜球,正當他們玩你丟我撿玩得很開心時,查理布朗的女生朋友露西就出現了。她說:「你這個笨蛋,半顆溜溜球是不可能讓你玩得開心的。那是每個人都知道的事。」於是沮喪的查理布朗把那件壞掉的玩具扔了,他說:「對不起,我不知道玩壞掉的溜溜球不會開心。」

失敗者的想法常常只會往壞的而非好的方面尋找自己在找的東西,但成功的人就會盡量往好處想,就算覺得只有一丁點兒事情值得感謝,還是會認為「一丁點兒總是比沒有還多」。對自己擁有的一切心懷感激,能幫助我們從乍看之下的問題或失望中解放出來。重要的是,感激可以用來吸引你想在生命中得到的事物。世界和平專家詹姆士‧崔曼(James Twyman)表示:「當我們寄望某事發生時,我們的注意力是集中在我們並未擁有的事實。但若我們覺得它已經發生,我們就會付出精力讓我們更貼近事實。感激是關鍵要素,心懷感激太重要了。」

成功人士之所以富足,是因為他們認清;不是快樂讓他們心懷感謝,而是心懷感激讓他們快樂。

2009年11月22日

誰是自己的受害者?

決定自己的問題必須自己解決時,

就是生命中最美好的時光。

你不會將責任歸咎於你的母親、周遭環境或總統。

你瞭解自己掌握了自己的命運。


—亞伯特‧埃利斯(1913-2007)

「為自己負責」聽起來並不有趣,但相信我們,不負責更無趣。牽涉到健康的事情時,「負責」令人愉悅、充滿勇氣,加速向上攀爬螺旋梯,反之,如果缺乏責任感,將引來令人絕望的墜落。

在過去八年,我們詢問數以百計的醫護人員,在那些最沒有康復希望的病人身上,能找到共同的特徵嗎?我們最常見的回答是:「把自己當作受害者的人最沒希望。」

我們並不驚訝會聽到「受害者」是復原最慢的人,在我們的早期研究就發現,這些人最不快樂。前三年的「尋找最快樂的人」研究後,我們開始尋找最不快樂的人。當我們發出要找不幸的人時,奇特的事情席捲而來,悲慘的閘門頓時大開。我們馬上被不幸者的來電淹沒,熱切地想分享他們的悲慟故事。而他們的目的就是要讓我們相信,他們是倒楣境遇的受害者—糟糕的分手、失去工作、健康問題、無法一一列舉—這些已經讓他們對快樂或成功的人生不抱任何期望。

過去八年,我們問同樣一群醫護人員相反的問題:「哪一類病人看起來最有可能改善健康?」他們的答案再一次一致:「這些病人不論發生什麼事情,他們都會認為,自己才是最能掌控自己的人。」

這些醫療專業人員的結論,再一次跟我們的研究結果一致。諷刺的是,我們遇到許多真正快樂的人,實際上是創傷事件的受害人,受害程度遠超過那些高喊自己不快樂的人,但他們都拒絕「我好可憐」的形象。事實上,他們都有意識並堅定地決定不要指責自己或別人,反而察覺到習慣性地指責別人,只會讓他們喪失享受人生所需的情緒與決斷力。

第二項要訣,正向思考中的「負責」,意味著對你的健康負起完全的責任,拒絕放棄對生命的掌控,不願意掉入指責、受害或淡漠的圈套。將良好的意念化為行動,讓我們得以緊緊抓住所能掌控的一切(而不是不能掌控的其他部分)。

但在我們探索「負起責任」的要訣之前,要先帶你看一看黑暗的一面。

指責的泥沼

出於自我保護的習性或衝動,有時我們會陷入怨恨與受害的泥沼。但你會看到這些行為是沈默的殺手,折損我們的健康與幸福感。而這些負面效應遠遠超越個人的範圍之外。其實,怨恨是一種社會性的疾病,會傷害人際關係與整個社群。它腐蝕的聲音說著:「真恐怖,看她對我做了什麼?」或「我會生病是因為我有糖尿病家族病史,都是我家人的錯,」或更糟糕地指責自己:「我是壞蛋才會吞下整條巧克力蛋糕。」最後,在一句嚴重的雙重怨恨下,讓你成為誘人巧克力的無辜受害者,同時也因為吃下巧克力成為有罪的、欺騙自己的人。

當我們怨恨他人、或感覺被犧牲時,也就放棄力量,將力量送給我們怨恨的人事物,並雙手奉上讓我們顯得重要的主控權。當我們放棄了對生活的掌控,就猶如國王放棄了他的權杖。就生理學來說,你不可能一面感受到正向思考效果的喜悅—身心愉快、感覺勝任、有成就感—還能同時沈浸在怨恨他人的氛圍。相較於真實的情緒反應,諸如悲傷、憤怒、恐懼、怨恨等情感,是屬於一種防衛的態度,並且深陷在陰暗的泥沼。當你失足踏入其中,你就會被困住,並失去對健康的主控權。

讓自己變成受害者,不只讓你在生病時遭受傷害,甚至會讓你更容易生病。在一項大型研究裡,英國研究人員調查一萬多名公務人員。研究發現,認為自己遭受不公平待遇的人比較容易得到心臟病。再追蹤那些原本身體健康的人十年,比起認為人生公平的人,認為遭受不公平待遇的人心臟病發的比率高出百分之二十八(覺得人生有點不公平)、百分之三十六(覺得人生不公平)與百分之五十五(覺得人生非常不公平)。

這並不是說,我們都不曾是受害者。從某些觀點來看,我們都是社會狀況、疾病、差別待遇或家庭基因的受害者,並且忍受貪婪、進行報復與心胸狹隘的一般人。但這些事實,並不等同於貶低自己,讓自己成為永遠的受害者。如果你要將自己塑造成受害者,那麼不管在你心裡,或在你對別人表現自己的方法上,就會劃下影響到身體健康的情緒傷口。

摘自<健康,這樣想就對了:九種正向思考的健康祕訣>

2009年11月19日

自在心境

如果以生理學為出發點,我們會說肥胖是因為攝取太多,身體消耗太少而累積過多的熱量所致。或是甲狀腺機能低落,使得新陳代謝過慢。然而過度肥胖(也就是BMI值超過30)的狀況卻是和心理信念脫不了關係。換句話說,心理因素是造成肥胖的主要原因之一。

教主曾閱讀「前世今生」這本書,該書作者魏斯博士在催眠療程中發現一位過重的女性在前世曾遭受嚴重的性虐待。這位女士的潛意識中形成了一個信念:窈窕美麗是她被傷害的主因。因此今生她以過度肥胖來保護自己。這樣的信念出自於保護,因為身體的肥胖帶來了安心的感覺。

另一位女士因為曾有難產的經驗,在內心中留下了巨大的恐懼。在潛意識中形成了一個信念,認為自己失去女性魅力就可以減少懷孕的可能性。因此不自覺得攝取多於身體所需要的熱量,以形成肥胖來保護自己。

也的確,在許多人身上,肥胖是安全感的象徵,也是一種自我防護的方式。一般來說,過度肥胖的人可能會有以下的經驗:

不自在──不自在與缺乏自信有關,擔心被他人評價,而用食物來讓自己有被保護的感覺。
缺乏安全感──有的是害怕美麗,害怕誘惑力太強而增加了同性朋友的敵視,為了要獲得同性朋友的友誼。有的是為了合理化自己的感受,內心對愛的渴求沒有得到滿足,內心的不安全感,內心的恐慌,用食慾來補償及滿足自己,為自己不被愛找到一個心安的理由。
恐懼──包括對死亡、虐待、性侵犯等對生命產生威脅的事件感到恐懼,而需要維持肥胖來保護自己。
罪惡感──覺得自己做錯事,或對不起某人,而給予自己肥胖的懲罰。
自我批判──認為自己不夠好,在許多方面都不如人,而給予自己的處罰。或是希望藉由先以肥胖處罰自己,而避免其他更難以承受的責備。
增加存在感──比較常見於女性身上,為了在以男性為主的環境中掙得一席之地,而下意識地以肥胖來增加存在感。

當肥胖是因為心理因素引起的時候,節食會成為週而復始卻一再失敗的方法。因為心理仍舊想要維持肥胖的身材,一旦停止節食和運動,體重就會再度上升。

信任生命本身的過程,愛自己與接納自己,才能感到安然。欣賞自己並允許自己感覺各種情緒,你也會同時欣賞自己的身體(不論肥或瘦)。當我們面對恐懼,並知道自己可以與之相處,我們就不再需要囤積脂肪來作為保護,而是信任身體的智慧,讓其形成最為健康愉快的體型。

你仍然受到身材肥胖的困擾嗎?嘗試以下的肯定句練習吧,這些正向語會為你帶來更多的安穩,讓心理因素形成的困擾,由心理的層面獲得照顧與安撫,讓每一位面對肥胖問題的朋友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隨時給予自己正面的肯定。

在我無盡的生命中
一切都是圓滿、完整而無缺的
我受到上天慈愛的保護
我一直很安全

2009年11月15日

如何杜絕兒童肥胖問題?

青少年時期的肥胖問題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焦點。研究顯示:大多數有孩子過重困擾的家長都未能採取循序漸進的方式來幫助他們,而是要求他們節食減重。這樣的舉動,不僅無法幫助他們,反而容易成為失敗的導火線。

據美國肥胖組織(AOA)指出,有15.5%的青少年及和15.3%的孩童有體重過重的傾向。青少年肥胖不僅會影響生長及心理發展,更易造成在成年後出現高脂血症、高血壓、糖尿病和動脈硬化等疾病。研究也指出:青少年時期的肥胖很可能會伴隨一生。因此,培養正確的觀念來面對並協助孩子渡過體重過重的困擾便格外的重要。專家表示:最好的辦法就是「少說、多做」!

保持「少說、多做」之原則

明尼蘇達州明尼阿波里斯大學(University of Minnesota, Minneapolis)的黛安博士(Dianne Sztainer)所主導的研究中,研究團隊對170組孩童過重的親子組做了追蹤調查。結果發現,許多家長並未意會到自己的孩子體重過重。

在女孩的部份,有54%的父母正確的認知自己的孩子過重,而其餘的則認為自己孩子的體重與正常質差不多。而男孩的部份則只有40 %體認到自己的孩子過重。

然而,無論是否體認到自己的孩子體重過重,這兩組家長在給孩子的飲食習慣,譬如:與家人用餐的次數、食用蔬果的量是大致相同的。他們讓孩子食用速食、吃飯時看電視、喝汽水、吃糖及鹹的零食等飲食習慣,以及鼓勵孩子多食用健康飲食的比例也相當,並無太大的差別。

在體認到孩子過重的家長中,約有 57%會鼓勵他們的孩子節食以控制體重。值得重視的是,無論是男孩或女孩,被鼓勵節食的孩童以後復胖的機率較一般孩童增加了三倍。其實,過去便已有研究顯示:那些被要求要節食的孩童,日後更容易因暴飲暴食、不吃早餐、不健康的飲食及較沒活力等因素而導致復胖。

明尼蘇達州明尼阿波里斯大學的黛安博士表示:「憂心孩子體重過重的家長,應多做、少說。給他們多吃一些水果,多些家庭用餐的機會、多一些活動身體的方式並減少孩子看電視的時間。更重要的,是少說一些關於他們的體重及節食的話題。因為青少年時期的孩子對這些話題非常敏感,且非常容易將父母善意的出發點變成一種嚴厲的批判。」

建立孩子良好的飲食習慣

營養學家認為:造成孩子過重的最大因素在於飲食不均衡及運動不足。因此最好的減重方式,是父母帶頭做起,全家一起改變飲食及生活的習慣。如輕油少鹽、多食蔬果,並多從事戶外活動等。臺灣高雄醫學大學營養系主任黃孟娟也提供了兒童飲食應注意幾項原則,可幫助家長正確的認識食物並給予孩子健康的飲食。

1. 多吃優質蛋白質及複合性全穀類:蛋白質是肌肉和身體器官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人體細胞增長和維護,免疫系統功能和其他身體系統非常重要。優質蛋白質更是兒童成長過程中必不可少的食物。所有新鮮去皮的肉類如豬、牛、羊、魚、蝦、鷄、鴨都是很好的選擇,動物性蛋白又要比植物性蛋白(如豆腐)更易被人體吸收及利用。

至於複合性全穀類食物除了富含醣類以外,亦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群及纖維,與較精緻的主食類食物相較,其營養密度較高。如大麥、小麥、燕麥、五穀、小米及糙米等。

2. 食用油以植物油為主:一般人使用的食用油,如大豆黃豆油、玉米油、葵花油以及葡萄籽油都是不錯的選擇,其所含脂肪多屬於多元不飽和脂肪,亦含有孩童成長所需的n-6以及n-3的必需脂肪酸,對孩子的健康很有益處。

3. 留意看不到的油脂:深受小朋友喜愛的炸薯條、炸雞以及烘焙製品中,使用較多的氫化植物油,這也會增加油脂中「反式脂肪」的含量。許多醫學報告證明,反式脂肪對於人體的心血管系統會有負面的影響,因而小朋友高頻率的食用,對健康會有不良的影響。

4. 多食用堅果類:堅果含有「單元不飽和脂肪酸」以及豐富的維生素E,對於小孩的健康非常有幫助。

5. 選擇顏色鮮豔的蔬果:深綠、深紅、深紫、橘黃色的蔬果都是具備高營養價值的好蔬果。另外,「包球狀」蔬菜,如高麗菜、萵苣、白菜等也營養價值很高。深紫色蔬果如:紫高麗菜、茄子、藍莓及葡萄;深紅色蔬果如:紅蘿蔔、小紅莓、草莓及李子;橘黃色蔬果則包括柳丁、葡萄柚、鳳梨、芒果、木瓜及西瓜等。

除此之外,培養孩子運動的習慣也非常重要。除了讓孩子固定到戶外走走、活動身體,也應讓孩子維持早睡早起的良好作息習慣。黛安博士也提醒大家:「這項研究的重點,是希望家長不要只將注意力放在孩子的體重變化上,並能提供家長一些技巧、健康的環境及較有效益的體重管理方式。」以正確的態度來輔助孩子,才能更有效益的擺脫體重過重的困擾,並獲得身心的平衡與健康。

2009年11月3日

排毒由心開始

許多人不知道,原來每一次有負面情緒之時,例如恐懼、憤怒、憎恨、悲傷、無奈、妒忌、沮喪,體內各部分都會分泌出有毒化學物質殘害身體。這些才是更可怕、而且需要正視的「毒」。

美國華盛頓心理實驗室曾做過一種心理變化對生理健康導致影響的化學試驗。:放一支玻璃管容器在冰水杯中,管底朝下,空口朝上。受試驗的人從管口向管內呼氣,氣遇冷而凝結在管內壁上,集聚成水。如果受驗人的心平氣和,呼氣凝成的水呈無色透明,如同一般的水;如果受驗人的情緒狀況是怨恨、生氣、害怕、嫉妒等等,玻璃管中的水會出現種種不同的顏色,經過化學分析,都含致命的劇毒。嫉妒的水讓一隻老鼠喝,幾分鐘內就會毒死;懷著怨恨一小時之久的毒液,足可毒死80個人。另外經過實際驗證,在情緒失控中的母親為嬰兒餵奶的話,輕則使嬰兒生病,重時致死。

這個實驗證實了一個生理現象:當我們情緒負性(不開心)之時,體內產生的荷爾蒙(例如腎上腺素等)會不斷製造化學毒素,遍及全身。(正如前述:動物被屠宰之後,肉中含有的所謂「屍毒」,亦是牠們死前的恐懼、憤怒、無奈等情緒所導致的),所以絕大部分的身病,其實起源於心病。反之,正面的情緒如平靜、安詳、滿足、歡喜、親愛、慈悲,卻能刺激細胞的新陳代謝作用,快速排除廢物,充分吸取營養,因而產生精力、活力,常保青春健康。由此而論,說到底,修心正是最好的養身之道:心念的善或惡,決定了身體健康不健康。

古今中外不斷有臨床醫學報告見證病者在改變心態、清除長年累月積存於各器官組織的負性訊息之後,疾病便不藥而癒,相信也是同一個原理。

我們想有效排毒,若由「心」開始去排毒,結果往往不可思議。

在古老夏威夷,有種神奇療法,只要4句簡單的說話,便能為心靈除毒,而且人人皆可,不需依靠他人。讓我們一起來為自己負全責,共建更美好的地球村!

2009年11月2日

善惡有能量頻率

傳統固有的人生訓誨,強調「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但這樣的教誨,在科學昌明的今日社會,難道只能一種道德教條,無法以科學方法來證實嗎?

心理學家大衛.R.霍金斯在其著作《 Power vs. Force 》才讓我們大開眼界,知道「善惡報應」的背後還真有其科學根據呢!

善惡是有頻率的,人的身體會隨著精神狀況而有強弱的起伏。他把人的意識映射到1-1000的範圍。任何導致人的振動頻率低於200(20,000Hz)的狀態會削弱身體,而從200到1000 的頻率則使身體增強。

霍金斯發現,誠實、同情和理解能增強一個人的意志力,改變身體中粒子的振動頻率,進而改善身心健康。死人的頻率沒有意義,邪念會導致最低的頻率;當你想著下流的邪念,你就在削弱自己。

漸高依次是惡念、冷漠、痛悔、害怕與焦慮、渴求、發火和怨恨、傲慢,這些全都對你有害。但信任在250是中性的,信任有益於你。再往上的頻率依次是溫和、樂觀、寬容、理智和理解、關愛和尊敬、高興和安詳、平靜和喜悅在600,開悟(enlightenment)在700-1000。

他遇到過的最高最快頻率是700,出現在他研究獲諾貝爾和平獎的德蘭修女的時候。當德蘭修女走進屋子裡的一瞬間,在場所有人的心 中都充滿了幸福,她的出現使人們幾乎想不起任何雜念和怨恨。

1000被稱為是神的意志或精神,這是絕對力量的頻率,甚或更高。傳說耶穌在村子裡的出現,讓圍上來的人們心裡除了耶穌其他什麼都沒有。

1.開悟正覺:700~1000
2.安詳極樂:600
3.寧靜喜悅:540
4.愛與崇敬:500
5.理性諒解:400
6.寬容原諒:350
7.希望樂觀:310
8.中性信賴:250
9.勇氣肯定:200
10.驕傲輕蔑:175
11.憤怒仇恨:150
12.渴愛慾望:125
13.恐懼焦慮:100
14.憂傷懊悔:75
15.冷漠絕望:50
16.罪惡譴責:30
17.羞愧恥辱:20

我們大家都要努力維持在200之上喔!尤其是要減肥的朋友,因為你們極度需要好的能量/正能量!

正面能量是可以互相傳遞與相互影響的。如果我們時時讓心靈的念力信念維持在正向的角度,不僅可以幫助自己,也可以幫助身邊的人。而這樣的能量源源不絕,永遠不會有用完的時候,反而越使用正面的能量與信念,能量越強大,遇到困難也就越容易解決,也擁有強大的力量可以修復自己與幫助自己!

2009年11月1日

盤骨原來這樣重要

盤骨在人體的骨架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原來盤骨的活動並不是往左右的擴張,而是上下移動。盤骨從我們清醒後到晚上睡覺前會緩緩向下移(打開),形成容易入睡的姿勢;相反的,晚上睡覺後至早上醒來,則會慢慢往上移(閉合)。因此運動不足等因素會容易令盤骨僵硬,開合不順就有可能妨礙睡眠。而以下的活動盤骨體操就是令盤骨的開合變得順滑....兼可即時修身,難怪在日本如此熱爆!